近期河北省社科聯連續兩次主辦以推動河北文化繁榮振興為主題的會議,分別是第八屆社會科學博士論壇、“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機遇,推動河北文化繁榮振興”研討會。已經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帶給了三地巨大的機遇,尤其對河北是難得的發展之機。協同發展的內涵也再不單純指經濟崛起,還包括著文化振興。
拱衛京津的河北不僅在經濟上留給國人“燈下黑”的印象,在文化的發掘上也表現得相對“低調”。很多河北人形容自己是既“慷慨悲歌”又“沉默隱忍”的群體,但后者在當代體現得似乎更明顯,以至于外省人對河北與河北人很難有清晰的整體印象。燕趙文化、白洋淀、吳橋雜技自然還有人了解,可之外呢?可曾知道,僅歷史文化資源上,留存了金縷玉衣、錯金博山爐、長信宮燈等聞名于世的國寶級文物的漢墓,以及做過“六朝古都”的鄴城就在河北!河北甚至還擁有比安陽殷都更早的都城——商代邢都。但這個有著悠久歷史與文化資源的文化大省尚在一定程度上被“埋沒”著,有待發掘。
現在三地協同發展不同于以前提的一體化的說法,它強調了發揮各自的優勢,相互補充、共同進步,在協同發展中北京的文化中心優勢明顯而巨大,特點突出,河北必須要找出自己的文化特色與之“對接”,這或是文化強省的應有之義??梢哉f,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極大地激發了河北盤點、提煉、發掘自身文化的“自覺”。在近期的眾多報刊文章、出版物,以及學界大批的科研立項、各種研討會、論壇中關于河北文化的內容大幅度增多,京津冀為主題的文藝演出、展覽頻繁舉辦,文藝創作生產上冀文化題材興起,大有風起云涌之勢。
其中不乏優秀成果,如有學者將元明清三代河北文化總結為畿輔文化,其文化代表著中央主體意識形態觀念,直接接受皇權輻射,有濃厚的泛政治色彩。這或許可以解釋河北人在商業上的冒險與創新精神的薄弱,對“做官”興趣濃厚,甚至于對臨近之海洋的淡漠也能從中找到端倪。第八屆河北省社會科學博士論壇、“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機遇,推動河北文化繁榮振興”研討會上也有著《河北省域紅色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利用研究》、《邯鄲市發展荀子文化產業的對策研究》等實用性研究成果,為文化產業發展獻智獻力。一系列“清家底”式的“動作”,無疑會增強河北各界人士對自身文化的認知、認同,強化京、津兩地乃至全國對河北的印象,具有重要意義。
可以期待,這一“自覺”還將繼續延伸,畢竟河北還有更多文化資源需要進一步拓展、豐富、發掘。面對眾多的歷史文化資源,如何進行文藝創作,開發文化旅游,形成批量有影響力的文化產業?如何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地域民俗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的當代價值?如何擴大冀文化在全國的影響力?一系列問題都亟須找出答案。
從總體上看,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利于優化生產力布局和空間結構,有利于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為全國轉型發展做出重要實踐。具體到三地文化協同發展甚至關系到全面規劃、建設中華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應該把上述問題捋清,并且進一步向大眾傳播,為河北文化定位與文化建設預設心理基礎。
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歷史淵源深厚。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十三五”時期的大好機遇,挖掘、利用、整合河北豐富的文化資源,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為河北,更是為京津冀三地服務。筆者希望這個目標的實現不再只是河北一方的推進,而能化為三地的協同努力。